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空间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03-14 21:45   1482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设计圈当下最火的当属可穿戴设备,作为一个技术宅,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并

 

设计圈当下最火的当属可穿戴设备,作为一个技术宅,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加上近期的新品发布会和大众媒体的报道,如此高的曝光度想不知道都难。我入手的第一款可穿戴设备是Jawbone2011年推出智能手环“UP”,当时是摸索着在使用计步,监测睡眠这些功能。之后陆续用过FuelBand, Fitbit, the Pebble Smartwatch等等,这些初代的可穿戴设备成了我收藏的一部分。最近我在测试Logbar Ring的性能,它是一款支持手势交互的智能戒指,需要与索尼的智能手表Smart Watch3搭配使用。我是一个喜欢DIY的技术宅,曾经组装过一些设备。Metawear是一个可以让你在30分钟内打造属于自己的可穿戴设备的工具;另外Bitalino Lilypad Arduino 都是类似的工具,他们主要是DIY基于无线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与用户朝夕相处,就像寄生虫一般紧密贴合皮肤,监测身体里那些不可见的数据,将其可视化后呈现到你的眼前,包括血压、体温、心率等;除此之外,它也可以导入一些外界信息,诸如来电提醒、环境数据、网络社交活动等。它是用户了解自己身体的传声筒。也许设备会忽略一些瞬时性的数据,也许会保存一段时间。设计师可以根据用户类型,有目的性地选择和编辑设备得到的数据。除了这些实际影响之外,数据或成为触发情感的重要因素:唤起记忆,增强自信心,积极建立自我认同感。

 

可穿戴设备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难怪各路设计师都为其着迷。退一步冷静地看,在科技、时尚和健康三者相碰撞的世界,摆在设计面前的是机遇还是考验?

 

着眼未来,不止于腕间

 

到现在为止我们所见到的这些智能手环、多功能智能手表只是可穿戴设备无限可能的其中一小部分。虽然手腕是佩戴可穿戴设备绝佳的位置,但人的身体上还有很多可供挖掘的设计点,而苹果i watch的面世必然会重新定义这一设计门类,带来更为激烈的行业竞争。

 

除了在手腕上做文章,身体其他部位也有很多设计点。服装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布料在编织时就带有电子,就像Ralph Lauren 在美国发售的高科技POLO衫,它可以监测并发布健康数据。运动品牌Under Armour也发售了支持可穿戴技术的服装,比如把监测身体机能的可以拆卸的传感器装在T恤上。

 

也有一些企业已经着眼于首饰与可穿戴技术的结合,比如指环类提醒设备和上文提到过的Logbar智能戒指。Misfit Shine 推出的健康和睡眠监测器,它的主要部件可以佩戴在手腕上,也可以作为项链,甚至可以置入袜子或者T恤成为它们的一部分。

 

除了首饰和服装这些常规的形式,可穿戴的纹身贴纸算是比较另类的。我作为ZINC团队的一员,近期参与设计了由Bloom Technologies研发的可穿戴的孕期监测设备。孕期的妇女最需要的是舒适的环境和体验,设备直接接触孕妇腹部皮肤,有效地避免了系带的束缚感和紧身衣物所带来的不适感。

 

探索新材料

 

可穿戴设备还是初期阶段,目前产品的材料还比较单一,不过值得高兴的是已经有人开始探索新的材料。设计师们着眼于开发情感化设计的同时,也要打开思路,运用更多自然和谐的材料。木材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Bellabeat 为孕妇设计的孕期监测设备用的就是精致漂亮的木材,Joey Roth出品的音响用的是陶瓷,而施华洛世奇与Misfit联手打造的shine智能手环,开发了科技与昂贵材料(比如水晶或其他宝石)结合的潜能。

 

可穿戴电子设备为我们打开了第四维度的空间,基于物体运动变化的时间,它通过内嵌的机械结构获取数据和信息再转换成可视化的图形数据展现给用户。Google已经为电子设备的交互界面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设计规范:拟物化设计(“Material” design),旨在将材料真实的物理特性在二维平面内体现、还原。

 

法国厂商Withings研发的智能手表Withings activité 在拟物化设计上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增加了一个模拟时钟表盘,用于展示手表监测到的身体数据。设计师应该都清楚电子展示最适合后期修改,当需要升级固件或者修改参数的时候就方便多了。经典的表盘设计灵感来源于跑车和精确的仪器,拟物化的设计也更容易让用户接受和理解。这样的交互所带来的由衷的愉悦感,是用手机屏幕所无法达到的。

 

历史和文化

 

可穿戴设备发展速度过快,产品还不完善,无法自然地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所有产品必须与当前文化背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被用户所接受。一想到我们设计的产品会对文化带来的改变,让人兴奋激动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这就要求设计师对当前环境有敏锐的感知力,否则他们设计出来的产品很难被用户真正的接受。

 

Nike+ 是一款健身监测的软件,初代的Nike+的传感器是安装在鞋子里的,看起来和普通的球鞋没什么两样。智能手环出现的比健身带都要早,因此,智能手表的出现可谓是水到渠成。而谷歌眼镜完全打破了普通用户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常规印象。

 

通常我们只有需要矫正视力时才会戴眼镜,谷歌眼镜不像普通的眼镜,它没有折角的边缘,不是雷朋的蛤蟆镜,也不是猫眼款眼镜的造型;一体的弧形镜架轻轻架在鼻子上,眼镜右侧悬置了一个小方块屏幕。像谷歌眼镜这样大胆前卫的设计对于用户来说,需要一个适应期,毕竟它相对于现有的产品来说太先进了。相反的,WiThings Activité的智能手表则是一款向经典手表致敬的作品:精细的机械结构,可定制的瑞士工艺,弘扬了这些做工精致的产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情景化设计是关键

 

也许场景化设计是最值得设计师关注的。人们戴着设备的时候会去哪些地方?它们会被藏起来吗?用户会不会戴着手环睡觉,就像Jawbone UP 所提倡的那样?它们会不会和那些昂贵珠宝一起,被用户放在首饰盒里?如果没电了怎么办?数据又如何同步呢?用户什么时候查看与设备连接的手机应用程序?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刚刚所想象的那些使用场景都会立刻被接受,如果这些场景和现实生活不符,那么在这样的场景下设计出来的产品很难融入生活。越是深入到设计后面的阶段,深入细致地调研真实的用户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借助诸如“scenarios”之类的情景构建工具来设计场景。

 

谷歌基于安卓系统的智能手表的交互界面很有意思,从Google Now平台获得信号后,根据你所在的场景自动地切换。如果你正在开车,界面就会切换到导航并通过震动来提示你该向左转还是向右转,它还支持语音输入命令,这样在专心开车的同时也可以快速有效的操作手表。

 

苹果和谷歌都推出了他们的可穿戴设备,很期待这两个行业大佬对于这一领域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拿谷歌来说,他们的设备是基于安卓平台运行的,对于开发者来说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发展专门化的产品产业链,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高度专门化的需求市场)。也可以尝试实验性的研发方向,设计可以全体佩戴的设备,到了晚上再把它放进闹钟里,起床的时候再拿起设备的时候看到的是和当前场景相关的界面。再来说说苹果,苹果手机都是基于OS设计和运行的,我预感以后应该也还是OS平台为主,不过会有更细致的场景融入其中。

 

设计完善的产品

 

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如何才能设计出一个新的产品?如何结合历史经验,紧跟设计潮流却又不失个人特色?如何平衡时尚和科技?举个例子,用蓝牙通话的日子还有多久?未来出现替代OS的新平台后会是什么样子?真的不敢再想下去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像Jawbone UP Fuelband 那样一招走天下的路线已经行不通了。作为一个设计师,我希望能够设计一个符合社会文化、充满善意的产品,它应当有良好的品质和完善的功能。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否能够设计出让人爱不释手,甚至可以传给下一代使用的好产品?

 

这篇文章是“Core77 Tech-tacular ”的其中一部分。